中心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心举办纳米材料应用技术创新论坛(第9期:有机光电材料)

2021年05月25日 18:37  点击:[]

2021年5月22日上午,纳米杂化材料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四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了第9期“纳米材料应用技术创新论坛”,本次论坛主题是有机光电材料。

此次论坛邀请了我国光化学领域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佟振合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清华大学王朝晖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武汉大学李振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义旺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江南大学刘天西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天津大学封伟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侯军利教授;南京邮电大学辛颢教授。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化学化工学院和材料学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报告由刘天西教授和封伟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伊始,中心主任张平余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对参加此次论坛的专家表示热烈欢迎,感谢与会专家对中心的支持与关爱,希望中心师生借此机会向各位专家多学习。随后,佟振合院士(报告题目:《An Example of Green Synthesis Photocatalytic HydrogenEvolution CrossCoupling Reactions》);王朝晖教授(报告题目《分子基纳米碳的精准合成》);辛颢教授(报告题目《溶液法制备高效铜锌锡硫薄膜电池:溶液化学与缺陷性质调控》);李振教授(报告题目《从单个分子到分子聚集态科学》);陈义旺教授(报告题目《柔性太阳能电池集成设计与印刷工艺》);侯军利教授(报告题目《仿生电压响应性分子通道》);王华教授(报告题目《从噻吩[7]螺烯到并七噻吩的构筑策略》)依次为在场师生介绍了各自最新的研究进展,并与师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本次论坛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与会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专家们的精彩报告让百余名听众享受了丰盛的学术大餐。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参观了中心展室,听取了张平余主任介绍近年来中心围绕纳米杂化材料的规模化制备及其应用开发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与会专家对中心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及区域重大需求进行研发布局的科研思路给予高度肯定。中心领导班子、部分学术带头人与来访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专家们对中心学科建设、“十四五”规划以及第四研究室的研究方向整合等议题给予了指导。(编辑:惠双双)

与会专家合照

佟振合院士作报告

王朝晖教授作报告

辛颢教授作报告

李振教授作报告

陈义旺教授作报告

侯军利教授作报告

王华教授作报告
 


附专家简介

佟振合 院士

有机化学和光化学家。1963年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毕业,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副主任、亚太地区光化学会副主席、中国化学会光化学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任中科院理化所科技委员会名誉主任。作为我国光化学领域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超分子化学领域的拓荒人之一,他三十余年一直从事物理有机化学和有机光化学研究,在超分子体系中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能量传递和化学转换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开创性成果。他的团队还推动了光解水制氢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在国际相关领域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1992年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8年获得亚太地区光化学研究成就奖,2010年获中国化学会-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学贡献奖,2011年获中国化学会物理有机化学成就奖。

王朝晖 教授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有机光电子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00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10百人计划终期评估优秀,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4年获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2017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期从事新型共轭分子的设计、合成和可控组装以及分子器件的研究工作,在多尺度多维度分子基纳米碳的高效合成和半导体性能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迄今在《自然综述材料》(Nat. Rev. Mater., 《化学研究评述》(Acc. Chem. Res.)、《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德国应用化学》(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引用11000余次,并多次被作为研究亮点以及封面文章报道。在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100多次。

辛颢 教授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得理学博士,2003年到2006年先后以JST CREST JSPS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和日本北路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从事无机发光材料方面的研究,20061220155月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从事有机和铜锌锡硫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的研究。20156月回南京邮电大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有机和无机光电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有机电致发光和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目前研究重点为溶液法制备薄膜太阳能电池,包括铜锌锡硫(CZTSSe),铜铟镓硒(CIGS)和钙钛矿薄膜太阳能电池。通过化学途径调控多元化合物半导体薄膜的光电性能和光伏性能是该课题组的研究特色,其中铜锌锡硫电池效率创造国内纪录。主持科技部和基金委项目四项,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CS Nano,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Nano Energy, Chemistry of Material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60多篇,引用次数超过3200次。获授权国际专利两项,日本专利两项,中国专利6项。

李振 教授

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天津大学讲席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SC)。中国化学会聚集发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第八届科技委员会委员(化学化工学部)1997年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 年于武汉大学化学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秦金贵教授)2003年至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Research Associate (唐本忠教授组)2010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访问学者(Seth Marder教授组)20141-2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Visiting Professor; 20182月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Honorary Visiting Scholar。研究方向为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化学。研究对象主要为有机共轭体系和功能高分子,研究范围涉及二阶非线性光学、聚集诱导发光、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磁性纳米材料等。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被他人引用13000余次,h指数为71。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提名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现为《有机化学》、《化学学报》、《Polymer Bulletin》、《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中国科学:化学》、《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ACS Omega》、《J Phys Materials 》、《Aggregates》编委或者顾问编委。

陈义旺 教授

南昌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8-1992年江西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1995年江西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1999年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1999-2003年德国美茵兹大学和马尔堡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工系Research Fellow2004-2019南昌大学化学学院教授、院长。现任江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南昌大学高分子及能源化学研究院院长,江西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中德国际合作项目/面上项目11项、科技部973前期研究专项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撰写中英文专著2部,教材2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1完成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1完成人),中国侨界贡献奖,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

侯军利 教授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2001年在湖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6年在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黎占亭研究员),之后在美国Scripps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Julius Rebek教授)200810月进入复旦大学工作,现任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长期从事物理有机化学及超分子化学的研究工作,其利用单分子管的结构预组织以及构象固定的特点,建立了一种新的、基于单分子管结构的人工跨膜输运体系构筑策略,实现了系列复杂跨膜输运过程的仿生,特别是在高选择性的水分子、手性氨基酸和铵离子的跨膜输运,以及调控钾离子输运开关和输运方向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工作曾被C&ENAngew. Chem. Int. Ed.highlights专栏评述。其曾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学术荣誉。

王华 教授

河南大学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导。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有机化学学科牵头人。本科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1987),硕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0),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1995);1997-2004期间先后留学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做博士后研究。1990年入职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任助教、讲师与副教授;2004年入职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任教授、课题组长。学术荣誉:河南大学特聘教授(2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5);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2010);河南省特聘教授(2012);《影像科学与光化学》编委(2011-);《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版)编委(2006-);《化学研究》编委(2012-);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2016-);中国化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19-)。主持六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导类)、河南省有机功能材料创新团队、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研究方向:噻吩化学、螺烯化学,发表了包括J. Am. Chem. Soc., Org. Lett., J. Org. Chem.SCI论文70余篇,其中六篇被国际著名化学评论期刊SYNFACTS推介。授权发明专利15件。 

上一条: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举行2021届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 下一条:我校举办纳米电子材料产业技术高峰论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