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下午,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Eco-Environment & Health期刊执行主编谷成教授应邀做“有机污染物在矿物界面的催化转化与降解机制研究”专题学术报告。200多人相聚云端,共享学术盛宴。纳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经纬教授主持报告会。
张经纬教授首先表达了对谷成教授的欢迎,感谢谷教授接受邹雪艳教授的邀请通过云端与纳米中心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并诚挚邀请谷教授到校考察交流。同时也对国内兄弟院校的专家、老师、同学们参会交流表示感谢。
谷成首先介绍了矿物催化污染物的转化机制,他以类二噁英类化合物在天然黏土表面的形成机制为例,介绍了典型的有机污染物二噁英的环境毒害及研究进展,其中八氯二噁英每年沉积量为5500 kg,约占二噁英排放总量的70%。基于此,团队以八氯二噁英为研究对象,通过含Fe(III)蒙脱石与常见农药五氯酚在非水体系反应,采用GC-MS、IC等表征手段验证了八氯二噁英的生成,证实了常见农药五氯酚常温常压下在黏土矿物的催化下可以转化为八氯二噁英,并给出了催化转化机制。粘土矿物中铁主要以结构铁形态存在,团队以SWy-2、NAu-1、NAu-2三种天然黏土与2,4,6-三氯酚在不同湿度下的反应,并研究了黏土催化氯酚对细胞毒性的影响,发现氯酚本身对A549细胞几乎没有毒性,而黏土对A549细胞的毒性反应前大于反应后。随后,又系统介绍了天然矿物在非水相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酸性催化点位,能够催化污染物发生界面水解反应。同时,发现黏土特有的层状结构以及表面负电荷特征,能够通过稳定带正电荷自由基促进水合电子的产生,从而降解污染物。
线上的专家、老师和同学们就穆斯堡尔光谱适用条件、做全氟化合物相关实验反应器的特殊性及注意事项、DFT计算红外与普通红外光谱的区别、吲哚乙酸和PFOA体系中水合电子和添加CTAB体系中的水合电子的稳定性差异等问题与谷教授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
谷成,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分别于1997和2000年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06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环境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起在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工作。近年来,基于限域空间、自组装胶束、晶面调控等方法,合成了新型微观纳米复合材料,成功应用于水体、土壤以及空气中有机污染物的高效降解。在NC、EST等环境科学顶级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3项美国专利)。近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9)、国家特聘专家(青年)(2012)、国家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基金”(2012)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2016),目前担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环境化学》期刊编委以及Eco-Environment & Health期刊执行主编和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副主编。